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无霜期长达 270~301天。全县以山地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县城海拔930米,县内最低海拔576米、最高海拔 1862米。全县国土面积957平方公里,辖5镇1乡,共63个行政村、328个村民组,6个居委会、 44个居民小组,4个社区。2014年末,全县总户数52239户,总人口176553人,其中:男94322人、女82249人;农业人口160524 人,非农业人口16029人;常住人口12.21万人。以苗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
麻江交通便捷。县城西距省会贵阳市和龙洞堡国际机场109公里,东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40公里,南距黔南州府都匀市23公里,北距瓮福磷矿基地福 泉市21公里。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县境。320国道、210国道和206、309、311省道在县内纵横, 县、乡道路阡陌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贵州乃至我国大西南南下东进的咽喉要塞。
麻江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且兰县辖地。隋属宾化县。南宋置乐坪平夷宣抚司和麻哈平蛮安抚司。元代设麻峡县。明、清设麻哈州,实行“土流兼治”。民 国三年(1914年)废麻哈州置麻哈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麻江县。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县人民政府,隶属独山专 区。1956年,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麻江人才辈出。明隆庆五年(1571年),宋儒京试中进士,开麻哈科举之先。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艾茂被赐同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改庶吉 士,继任国史馆编修,而后执教滇黔,荣膺翰林院侍讲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龢“大魁天下”,被光绪皇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 (状元),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一是贵阳青岩赵以炯)之一,授翰林院修撰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同龢东渡日本学习工业和经济 建设方面的课程,民国元年(1912年)回国,成为自隋开皇(1518年)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取得中国状元和东洋留学双重学历的人。辛亥革命后,有狙炸袁世 凯的革命英烈张先培,有参加护国战争的将领吴传声,有参加北伐战争的吴厚安、罗剑雄。民国时期,有被誉为“麻江双璧”的国内知名物理学家周昌寿、贵州省首 任教育厅长周恭寿,亦有执省城经济牛耳的富商戴蕴珊、周绍阳。
麻江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19种。已开发利用的有重晶石、煤、铅锌矿、铁矿、磷矿、硅石、石灰岩、白云岩、页岩、陶瓷土、砖瓦 粘土、建筑用砂石等优势矿产。县境内河流属清水江水系,清水江干流在县境内流程37.5公里,有集雨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二级河流11条,二级以 下河流217条,河流总长度712.9公里,河川径流总量1035亿立方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4.03万千瓦,可开发量3.7万千瓦。全县有林地面积 90.5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58.8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51.89%。县内天然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1.15%;树木有马尾 松、杉木等474种。野生动物有熊、野猪等154种。野生药材有金银花、杜仲、天麻等200多种。已建成麻江蓝莓基地5.6万亩。县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旖 旎的清水江山水情韵、仙人桥省级森林公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末状元夏同龢故居等人文景点;有苗族风情歌舞表演、龙舟、斗牛、斗鸡、斗鸟、斗狗等民间 体育竞技;杏山六堡、宣威乌羊麻、龙山河坝等地具有独特、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村落保存较好,是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的理想胜地,也是麻江 县枫香印染技艺、瑶族服饰、仫佬年、畲族粑槽舞等6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