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国土面积2157平方公里,辖4乡2镇2农场,76个村(社区),全县常住总人口为164756人。双江因水而得名。澜沧江、小黑江相交相融,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县域内水资源丰富,冰岛湖是国家级重点水利风景区;年平均气温20℃左右,霜期10天左右,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70.73%,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双江因茶而闻名。双江在明朝就大面积种茶,境内1.27万亩的野生古茶树群,被认定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古茶树群落,被授予“世界古茶原乡第一标志地”“中国国土古茶树种质基因宝库”、确定为“云南省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 勐库大叶种茶已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全国优良茶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已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全国最美茶乡、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全国茶叶品牌建设十强县、全省茶产业十强县、全省“一县一业”茶产业示范县。双江因多元民族文化而扬名。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1588人,占总人口的43.45%。其中:布朗族11997人,占比7.28%;拉祜族30905人,占比18.76%;傣族9927人,占比6.03%;佤族12986人,占比7.88%。双江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各民族同生共荣,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我的乡村》曾获第九届少数民族骏马奖,《布朗族蜂桶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佤族鸡枞陀螺、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上世纪90年代就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县。近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法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单位”“云南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美丽县城”。
202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惠民政策光辉照耀下,双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县生产总值达69.2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19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16.26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2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75元。
1.地理位置。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距离昆明545.8千米,临沧市78千米。地处东经 99º35′~100º09′,北纬23º11′~23º48′之间。东西最大横距5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4千米。东与景谷隔江相望,南以澜沧江、小黑江为界河与澜沧县、沧源县相邻,西连耿马,北接临沧。
2.地形地貌。双江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南部,横断山脉南部帚形地带的扩展部位,平面地貌形似桑叶。因邦马山脉古夷平面抬升、错断、河流侵蚀切割作用而形成地面破碎,高差悬殊和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态,与耿马交界海拔3233米的大雪山是县境西北极边最高点,县境东南的双江渡口为最低点,海拔669米,相对高差2564米。主山呈阶梯状层叠,层上峰峦栉立,边沿破碎,层与层之间有陡坡地带。县境地貌分为侵蚀构造、构造剥蚀、侵蚀堆积,深岩地貌4大类型。全县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深切中山河谷地、河谷盆地和“V”型中山窄谷山地三种。
3.气候特征。由于地处北回归线,双江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作物生长,属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温季分明,冬春干旱,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9.5度,最冷月平均气温5.7度,最热月平均气温21.6度,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度,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度。年平均降雨量995.3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为836.8毫米,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4%,月最大降雨量323.6毫米,月最小降雨量0.0毫米,最大日雨量103.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最长无霜期日数343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无霜期日数逐年增多。全年日照时数2222.0小时。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最多风向为静风,次多风向为西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