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历史悠久、文蕴深厚,是我国历史上建县最早的41个县份之一。武功县因何而得名?我们知道,武功因境内有武功山、武功水而得名。那么,武功山、武功水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武功山,《尚书》称:“终南”“敦物”(当同于大太白二太白)。《史记·封禅书》称:“岳山”。《汉书·地理志》称:“太壹”。《后汉书·郡国志》称:“太一”。《水经注》则“武功太白”连称,这都指秦岭主峰太白山。武功水即斜谷水,俗名石头河、桃川。《诗经》中有以山喻恶的,有以山喻高喻善的,我国崇尚山岳的习惯由来已久,武功山水名称理应产生于这种观念中。《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周书》道:“武王灭商,大告成功”。史传家们一致认为:文武之功,莫大于克商。因此,以周人境内最高、最秀杰的大山来比喻文武克商之功,应在情理之中。历史学家认为,《文王有声》一篇作于周公文成王之际,由此可知,用武功命名山、水应在周初。
《左传》曰:“止戈为武”“武有七德”。这当然是溶进了儒家思想的释词。《新五代史·康怀英传》道:“朱温西攻凤翔,先锋康怀英首拔武功城。”朱温曾赞道:“邑名武功、真武功也!”朱温的话率直真切,道明了武力讨伐、军事胜利就是“武功”二字的真正含义。国民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确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址时说:“武功是周武王伐纣用武成功而命名的。”恰巧于老先生当时引用的证据也是《文王有声》一篇。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武功县迟在武王克商之后六七百年,我们也可以说,武王克商而得武功山水之名,武功县又因武功山水而得名。秦设武功县时,就是取此意而已。
武功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县以来,在长达2367年的时间里,县名多次更替,变化很大。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前辉光奏:武功县长(户满万曰令,不满万曰长)孟通凿井得白石,有赤文曰:“安汉公莽为皇帝”,隧改武功县为汉光邑,这显然是王莽篡位所设的阴谋。新朝天凤二年(15),改作新光县。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复武功县旧称,废邰县改属武功。县城自渭水南迁至渭水北原邰县治所——邰城(今杨凌区西南),武功遂有邰城之名,武功即邰,邰即武功的地理概念也随之产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县,置武功郡。以武功、美阳两县组成新的美阳县,县治、郡治同设一域,随之也就产生了武功即美阳、美阳即武功的地理概念。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避讳金世宗字“允恭”而改武功为武亭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4),复名武功县至今。
来源:http://www.wugong.gov.cn/xq/ls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