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地处云南省中部,距昆明52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东沿南盘江与宜良县为界,南隔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为邻,西与呈贡、晋宁两区接壤,北(含阳宗海)与呈贡、宜良两县(区)毗连。辖6个镇(街道)、40个村(社区)、384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回、彝、苗等民族,总人口17.3万人。
一、区位优势独特,生态环境良好
澄江自然资源独具优势,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丰富的古生物文化、水文化、渔文化、古滇国文化,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澄江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三湖生态城市群、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昆曼大通道的节点和拐点,是省会昆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和玉溪市“五山一村”的三角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凸显。
近年来,澄江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紧紧围绕抚仙湖和帽天山的保护,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调优一产,大力发展蓝莓、荷藕、核桃、景观苗木、抗浪鱼等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调精二产,依托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四大产业;调强三产,充分利用高原明珠抚仙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和帽天山这两大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太阳山、湖畔圣水、樱花谷、澄江寒武纪乐园等重大旅游项目落户澄江,悦榕集团和希尔顿酒店入驻澄江,旅游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烤烟、磷化工、电力、建筑建材、旅游等已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交通、通讯、城市建设、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抚仙湖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抚仙湖综合水质继续保持 I类。
未来五年是澄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澄江市将坚持生态立市,引领绿色发展,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碧水中实现新跨越;坚持旅游兴市,加快产城融合,打造国际生命健康城;坚持创新活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坚持产业强市,以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共享和市,践行以人为本,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抓住滇中城市经济圈、昆玉一体化、三湖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四化”融合,坚持“5577”发展思路,开创澄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三区两城”目标,把澄江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成为享誉全国的国际生命之城、高原湖滨生态旅游之城、云南的“大花园”“大客厅”。
二、山水自然天成,历史文化丰厚
澄江文化旅游资源极具禀赋,以两湖两坝为主,两湖即抚仙湖、阳宗海,两坝即澄江坝子、阳宗坝子。澄江坝子北高南低,北枕罗藏山,南濯抚仙湖,东列回龙天马诸峰,西屏点苍伏虎之伦,舞凤山中分罗藏,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帽天山、“滇中第一山”梁王山和抚仙湖、阳宗海。
(一)博大精深的山文化。1984年发现的距今5.41亿年的帽天山动物化石群,埋藏着40多个门类、200余种早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有80%属于新种,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和加拿大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共同被誉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和“化石宝库”,被国际学术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并于2012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天头山发现的“云南龙”恐龙化石,是科学界寻找多年未果的距今1.8亿年前侏罗纪早期中生代的食草恐龙;阳宗新街下石山等地出土的磨制石器、石针、陶片等石器时代的文物,充分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澄江土地上的远古滇人已经创造了与中原文明相似的史前文明;金莲山古墓埋藏着从战国到东汉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清理、发掘墓葬147多座,600余件出土文物记录了古滇人的生活片段,清晰反映了古滇文化发展和演变和脉络,隐藏着极大的古滇民俗文化价值;学山发现的距今2500年前的居址遗址,其特殊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墓葬房屋同址同源、青铜冶炼场所等,都为消失的古滇国再添神秘色彩;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最高海拔2820米,造就了“一山观四海”的神奇景观;笔架山、尖山、象山、华藏山、伏虎山、狮山、木瓜山等,各有千秋。
(二)独特神秘的水文化。抚仙湖为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泊,湖泊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面高程为1723.35米时,最深处158.9米,平均水深95.2米,容量206.21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滇池、7个洱海、4个太湖、6.4个巢湖,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2%,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的91.4%,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被纳入全国首批8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以抗浪鱼为代表的21种土著鱼在抚仙湖繁衍生息,是科学界研究土著鱼的天然“博物馆”,抚仙湖畔车水捕鱼、鲭鱼阵、两湖相交而鱼不往来,演绎出抚仙湖独特的“水文化”和“渔文化”。除此而外,静影澄碧的阳宗海,越境而过的南盘江,润泽万民的东西龙潭,四季长流的热水塘温泉,使澄江成为云贵高原上水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构成了澄江水文化的独特景观。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山水养人,亦养文化。澄江历史上为郡、路、府、县治地,作为自古以来的滇中名郡,历史悠久,文化淀积深厚,曾有“文风不让中原盛,民俗还如太古淳”的美誉。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府城从金莲山麓的旧城迁至凤山南麓。凤山左右势如展翼,中段状如凤首,远望犹似盘旋丹凤,而城池方正整齐,以北正街为中轴,宛若一本翻开的大书,故澄江有“丹凤衔书”的美称。城区东南西北建有拥晖、澄波、揽秀、仪凤四道城门。城内寺院庙宇众多,公共设施齐备,城内曾有众多的官署庙宇、石木牌坊、一颗印民居使澄江老城集儒道佛文化及地方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澄江文庙原称黉学,又名孔庙,是澄江最重要的历史建筑群,坐落于云南省澄江市古城中心,西与原澄江府署,东与武庙街相连,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由大门、泮池、三孔石拱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组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显赫的人文。三国名将李恢,是云南入国家正史的第一人,为蜀汉建立和平定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交州刺史”;康熙年间曾任史部左侍郎和浙江巡抚的赵士麟,其为官为政和学术诗文广为传颂,《台湾善后疏》促成了康熙对台湾善后问题的正确决策,为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完整作出重要贡献;李发甲以举人功名而巡抚湖南,政惠两湘江,殉于职事;清中期禄充杨姓一门有杨思荣、杨凝阳两人中进士,相距百步又有许湘中翰林,留下“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佳话;护国英雄罗佩金是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忠于国事、克已让贤的为人风范,彰显了澄江人的优良性格。此外,段文瑞、董云汉、段琦、李增等地方名贤,也为澄江人文增色不小。
(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特殊的地理形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澄江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民间傩戏关索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关索戏属古老的傩戏的一种,在澄江市阳宗镇小屯村,具有娱神娱人、驱邪逐疫、乞求平安的古风。狰狞斑斓的面具、专演三国蜀汉故事的特性、角色父子相传及一套演出风俗和程式,神秘独特,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元彝族的——太平花灯,分为“阳灯”和“阴灯”两种。春节时,演“阳灯”,用狂欢的形式把对神灵的祈求、平安吉庆愿望和娱乐敬仰表现出来;办丧时,跳“阴灯”,用一种神秘而古朴的形式,表达活人对死者的礼送和企求死者平安升天的虔诚。“阴灯”与“阳灯”相互对应,在滇中、云南,乃至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传统节日琳琅满目,立夏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踩花山、龙泉寺上元会、禄充祭洞等。阳宗龙泉寺上元会的高香,远近闻名,高6米,最大直径1.3米的高香,全国称最。此外,澄江荷藕、藕粉、铜锅鱼、豌豆粉等地方名食,很具文化味道。
来源:http://www.yncj.gov.cn/cj/654275/20230103/132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