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州曲艺网

人气指数: 更新时间: 2024-08-31
ICP备案: 苏ICP备12039356号 加入收藏
立即访问
中国扬州曲艺网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既古老又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扬州清曲历史久远,元代小唱、散曲是其渊薮,明代的许多小曲风韵至今仍有保留。演唱者分“阔口”和“窄口”,均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每个演唱曲目有一至数人参加,至今保持传统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均操一件乐器外,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为丝竹管弦和打击乐。


     扬州清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1644—1911)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数目可观的曲目,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唱曲牌,有单支和联套。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在与外地说唱艺术的长期相互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有不少小曲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另一方面本地小曲也汲取了一些外地民歌,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为丰富,曲调更为多采。许多曲牌被本地扬剧吸收,丰富了扬剧音乐。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可以演唱有较多情节的长篇故事,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三国志》、《红楼梦》、《风儿呀》以及难度相当大、被认为可用作检测清曲歌唱水平高低的《九腔十八调》(即《俏人儿我的心肝》)等,一直流传至今。在演唱方面逐渐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窄口”与“阔口”的区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伴奏渐趋统一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和敲打檀板、瓷盘、酒杯,更显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与此同时,一大批各具专长的小曲名家相继涌现。三十年代初,黎子云、王万青、葛锦华、陆长山、尹老巴子等人的代表唱段,如《风儿呀》、《秦雪梅吊孝》、《小尼姑下山》、《活捉张三郎》、《武松杀嫂》、《宝玉哭灵》等,曾由上海百代、大中华、蓓开等唱牌公司灌制唱片发行。1940年,扬州一批小曲名家首次在扬州教场南首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为区别以往的小曲、小唱、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过去从事扬州清曲艺术活动的人,除了青楼歌妓和流动卖唱的民间艺人以外,大多是男性自娱,没有正规的组织,但是他们的文化艺术水平较高,对扬州清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民国年间,扬州的清曲爱好者有自愿结合的群体“南局”和“北局”,除自娱外,“南局”常在城里受聘唱堂会,“北局”常去乡间村镇演唱。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许多清曲高手被扬剧团、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清曲队,培养了一批年轻男女演员,并编演过《工农竞赛》、《光荣人家》、《刘胡兰》等新曲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政府在新建的一批戏曲学校、曲艺团体同曾广泛开展过扬州清曲的教学和演出。但文革(1966—1976)期间,此类措施遭到扼制,直到1985年,上海、江苏地区的文艺部门重新召集了幸存者开展有组织的自娱演艺活动。

    由于缺乏长期完整的扬州清曲表演计划。自1999年以来,作为扬州清曲的故乡——扬州市广陵区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室,开始从事较系统的研究及规划工作。扬州市扬州清曲研究室、扬州曲艺之友社开始计划全面搜集扬州清曲的曲目、演出照片、录音、录像。政府计划支持扬州清曲研究室和扬州曲艺之友社加强扬州清曲艺术的复兴工作,适时举办相关的艺术活动。

    在2001年3月召开的“扬州清曲研究室2001年工作年会”上,来自扬沪等地的曲艺工作者及专家,集中探讨了扬州清曲的艺术价值及生存状态等问题,并与已被首批列入人类口头与精神文化遗产的昆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价值相近,但濒危情况扬州清曲更甚:接着又详细对照世界文化遗产评审规定,经过审慎研究,多方努力,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扬州清曲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THE END -
打赏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