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群像剧批判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口诛笔伐,被称为“烂剧”的《东八区的先生们》被下架了。这让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怎样的男性群像剧才是与当下荧屏适配的?
近年来,女性群像剧风起云涌,而男性群像剧则势单力薄。虽然此类型一直未有缺位,但往往是热度低、槽点多。在接连遇冷、被嘲之后,不仅需要思考男性群像剧的创作,更大的问题在于,都市男性的影视形象已经岌岌可危,应该如何呈现才能妥帖?创作者们集体无策,观众们也愈发意兴阑珊。
雷区蹦迪
当张翰骄傲地在《东八区的先生们》的出品人、制片人、编剧、主演栏内一一署上自己的名字时,他不会想到,这部剧在播出之后会被观众钉在“耻辱柱”上。
这部剧真正做到了像网友所说——在“雷区上蹦迪”。起初,《东八区的先生们》是因为油腻、悬浮、降智而被吐槽到体无完肤。后来,屡屡出现的物化女性、冒犯女性、打情色擦边球等剧情,已经让人感到愤怒了,观众称之为“精神污染”。
《东八区的先生们》是一部典型的男性群像剧,以四位男性为主角,讲述他们的友情、爱情和职场故事。剧中,年龄均在35岁以上的男演员们腆着肚腩在暴雨中奔跑扮演大学生,一转眼就化身西装革履的伴郎乘坐直升机炫酷登场,这种油腻而不自知,已经让人心中咯噔一下,感觉大概率会是部雷剧。《东八区的先生们》后续的剧情走向更让人大跌眼镜:外国美女对男主角们投怀送抱,他们成功上手之后将之称为“为国争光”;15年前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中走错房间意外同床的剧情再度上演,而女主角的第一反应不是惊慌失措,而是打量对方开始犯花痴;当女主角将要摔倒之时,男主角拽着她的内衣带扶起来,还会被闺蜜问:“是不是给你拽舒服了”;吃饭聊天时女主突然开始夸男主:“你这个男人,白瞎长一张帅气的脸”,而男主则回答:“所以说这顿饭还是要由我来请,因为你是个女人。”
剧中还有对于女性的普遍恶意,比如看到女上司和老板单独吃饭,就恶意揣度对方是靠颜值上位,并且污名化女性生理期,称女性为“万年流血不死”的动物。诸如此类的情节,精准踩中了观众的雷点。
在两性情感维度彻底翻车之后,《东八区的先生们》在友情和事业方向也并无建树。几个哥们儿聚在一起,无非就是吃饭喝酒、看球赛、打游戏。而所谓的职业危机,看起来也只是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还出现了在出租车上吃泡面这样的反常识桥段,让人瞠目结舌。
这部剧后期制作时,张翰非常自信地表示自己很懂观众,“因为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看什么”,而事实却狠狠地打了脸。《东八区的先生们》将“迷之自信”的创作态度,变成了低水准的“杰克苏”,观众评价为“丑陋而自信,自卑当自恋”。这也许能够将部分男性的幻想期待摆上桌面,但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观剧群体,把桌子掀翻了。
槽点满满
在《东八区的先生们》播出之前,有人将其对标为“男版《三十而已》”。不过事实证明,两者并不在同一基准线上。相比于这些年来女性群像剧的风生水起,男性群像剧一直不瘟不火,甚至槽点满满,始终难以找到适宜的表达方式。编剧余飞曾经表示过对于男性群像剧缺失的遗憾,他说,“女人不容易,男人也有一把鼻涕一把泪,只不过都和着啤酒往肚子里咽了。”有网友认为,男性很少刷剧,不在视频网站的用户画像第一位。女性观众没有耐心去倾听男人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心事,而男性观众的关注点压根就不在影视剧方面,长此以往,也就难有此类题材的佳作了。
2002年播出《粉红女郎》,2004年又有《好想好想谈恋爱》,早在20年前,女性群像剧就开始起步。虽然在这些剧中,女性角色基本都是“恋爱脑”,强势女性会被刻画成“母老虎”,事业型女性被冠以“男人婆”的刻板印象,但影视剧还是开始在女性群像创作方面进行了表达尝试。此后,女性的荧屏形象不断在渴望恋爱、催婚催育、婆媳关系、家庭琐事等情节中沦陷挣扎,直到2016年《欢乐颂》横空出世。“五美”不再需要依附于男性、依附于家庭而展开叙事,她们也有自己的职业诉求、友情互助以及个人成长,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安迪的成功是因为她突出的个人能力,而不是被“霸总”开了金手指,在第一部中,她甚至都不需要两性感情的存在;曲筱绡这样牙尖嘴利的“作精”形象,以往只能在影视剧中作为配角或者反派出现,在“22楼”她被接纳了,还疯狂倒追赵医生,也是女性在情感方面把握主动权的表现;樊胜美引发了观众对于原生家庭的新思考;关雎尔、邱莹莹这种角色通常会被视为“傻白甜”,可她们也在依靠自己一步步成长。《欢乐颂》首次在国产影视剧中确立了女性群体的主体地位。
此后,《欢乐颂2》《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等作品,将女性群像剧的阵营逐步扩充起来。女性的情感浓度、细腻表达、自我觉醒、婚育压力等,成为了这类题材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相比于先行起步的女性群像剧,男性群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播出的《奋斗》。这部剧虽然是都市青年图谱,但故事基本还是以男性角色为主体而创作。剧中,男性角色纠结于为理想奋斗的个人价值实现问题,女性角色只是围绕着男性而为情所困——夏琳和米莱对陆涛都情有独钟,杨晓芸和向南之间极限拉扯,还下跪求复婚。后来又有2012年的《北京青年》《北京爱情故事》,这些作品也都是以男性为主视角的群像剧。
2011年,由赵宝刚执导的《男人帮》播出,它更加清晰地拎出了男性群像的概念。剧中主人公是三位男性,文艺青年顾小白、技术宅男罗书全以及“钻石王老五”左永邦。《男人帮》的叙事风格与美剧《欲望都市》一致,在片头抛出话题讨论,并在片尾进行总结,而且以男性视角来探讨爱情,这即便放到现在也具有超前意识。《男人帮》颠覆了以往“钢铁直男”的主流形象,三位男性主人公都更加柔化。尤其是心思细腻的顾小白,得到了来自女强人、女大学生、时尚模特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女性青睐。不过在底层逻辑上,《男人帮》还是没有跳出传统价值观的框架,比如剧中模特莫小闵在成名之后经济实力反超,顾小白因为感到尊严受伤而选择分手。
期待破题
近两年的男性群像剧,开始聚焦男性中年危机。
在《如果岁月可回头》中,“白黄蓝”三兄弟遭遇了离婚、失业、戴“绿帽”,而一起出走他国,上演迟到的中年叛逆。可是观众却难以感受到这群雅痞老男孩的可爱之处,男人四十的自我放飞,只是显得幼稚张狂。靳东饰演的白志勇,看起来是婚姻受伤的失意男人,还委屈地质问妻子“因为我贪玩就和我离婚”。
而在《林深见鹿》中,靳东饰演的林绍涛是事业成功的职场精英,还是能精准说出与妻子相识天数的深情丈夫,可妻子还是执意写下十份离婚协议书坚决分开。这样一个“完美丈夫”为什么会“被离婚”,林绍涛没有想明白,可能编剧也没有明白,只是觉得妻子的苦大仇深来得莫名其妙,甚至无理取闹。而另一位主人公贾宽是个居家好男人,事业心极强的妻子在怀孕之后,想要保住职位而放弃孩子,贾宽的做法是发动全家给妻子施压,坚持让她生下孩子,在他看来,女性的生育价值被置于职业发展之前,这是理所应当的。还有同样是精英人士的周一鸣,前脚对初入职场的懵懂女职员砸钱追爱,却绝口不提结婚,后脚又对扶他上位的前妻纠缠,真是狗血又烂俗。
人到中年,却在事业和家庭上乱象丛生,这样的中年危机让男人们茫然失措,可是他们不明就里,无法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荧屏上的女性角色在极速成长,而男性角色则原地踏步,只是通过自我放飞和插科打诨,等待那个注定的大团圆结局到来。他们以为女性依旧会被自身的阳刚魅力所俘获,可是“因为你是个女人”“这是男人该干的事”这样的油腻台词,只会劝退观众。他们期待着一个个洗手做羹汤的贤妻良母,一个个省事不闹心、全力辅佐支持自己事业的完美伴侣,这与女性观众的期待也是南辕北辙。当女性已经开始自己挣“面包”,她们更加需要的是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男性伴侣,而不是需要仰望的职业精英。这种傲慢自大的创作态度,使得男性群像剧的价值观落后于女性群像剧一二十年。
放眼全世界,有《欲望都市》《绝望主妇》《致命女人》等经典美剧,女性群像题材在不同年代都会出现优秀的代表作。而优质的男性群像作品,往往是要限定在特定领域之内,比如犯罪题材的《越狱》、讲述科学宅男的《生活大爆炸》。国产影视作品也是如此,如军旅剧《士兵突击》、青春校园剧《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风犬少年的天空》、竞技题材的《穿越火线》《棋魂》、刻画警察行业的《三叉戟》《警察荣誉》等。以职业为托底,男性角色才会比较丰满,才能找到创作的立足点。如果纯粹以男性群像为出发点,将之放置到生活剧的大环境中,往往会无的放矢,而且容易悬浮和走偏。男性很少会陷入“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的两难,也几乎不存在找到一个“真命天女”这样的终极命题,所以女性群像剧的故事模板,很难被套用在男性身上。
更大的问题和危机在于,在现代都市剧之中,几乎难以寻见一个讨喜的男性角色了。《三十而已》中有“许放炮”“陈养鱼”“梁海王”,《心居》中冯绍峰饰演的施源自傲又自卑,《我们的婚姻》中佟大为饰演的盛江川严重“双标”,《婚姻的两种猜想》中彭冠英饰演的杨争更是用“冷暴力”气死人。观众对演员评价说,“演得很好,下次别演了”。
男性群像塑造这个题目应当如何破?好像不容乐观。也许别再出现《东八区的先生们》这样的作品惹人生气动怒,已经是观众的福气了。
责编:邬吾 / 编审 / 监制:刘立峰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