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是中国最好的社会科学学术数据库,社会科学学术知识服务平台。涵盖了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学说,文学艺术,等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平台。
为了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读者及图书馆需求的变化,更好的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于2018年3月开发上线了《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8SR590859)整合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18000种学术电子书资源,是目前国内更新最快、学科最全的正版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电子书数据库。文库内电子书全部按照章节实现了知识单元的条目化加工,从学科、主题、知识、关键词等维度进行了扩展标引,目前已经加工提炼超过80万条条目与150万条图表资源,累计超过69亿字。文库内容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全部学科,包含大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优质成果资源。文库内容可根据用户需求,按照不同分类、不同主题进行内容重组:例如中社智库子库,党政学习子库,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经济研究学术资源库,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等10几个子库,实现了定制化出版,纸电同步出版,每年可更新1500余种新书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在技术方面实现了全文模糊检索、文内精准检索;实现了按中图分类、学科分类等多维度筛选资源功能;也实现了基于相关知识点的语义检索等功能。 每个知识点将不同学科关联起来,方便读者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研究轻松扩展到几本书,几个学者,几个学科,甚至几个语义网络相关概念进行学习研究。文库在线版本支持授权IP范围外的用户借阅,支持手机扫码阅读。支持原版原式阅读或网页阅读,对需要引用的段落直接复制,复制时自动附带引文信息等等。镜像版用户支持机构自有资源统一入库、统一管理和检索。用户体验不断优化与提升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为了满足为了学科建设和科研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在完善产品资源保障和功能的同时,还在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对于词典、资料集,数据集等工具书内容,为学者提供一对一的语料提炼整合服务;并将技术开发中的好用开源工具软件推介给用户。举办讲座和研讨会,一面调研用户科研需求,一面培训用户使用产品,一面普及和推广学科前沿的研究方法、范式、工具。目前,我们已经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首都图书馆等组织了多场专家讲座和培训课程。我们还定期制作学科分析报告,竞争力报告,用户阅读分析报告汇总给机构用户,打造深度嵌入式的学科服务。 在运营支持和活动支持服务方面,配合图书馆组织书展,图片展,线上阅读和答题等知识传播和推广活动,提高读者到馆率和阅读率。
品牌影响力
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成功申请软件著作权证书。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获得“创新项目”荣誉; 2019年,在“中国数字出版创新论坛”上,被中国出版协会授予“产品创新技术应用”奖。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成功对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联邦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CARSI),为联盟机构在校外访问创造了便利条件,2020年10月,文库成功对接新闻出版大数据应用工程——国家知识服务平台,2020年底,《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二期改版工作完成,除了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有显著改观外,我们还加入了听书产品和视频资源,并同多家其他出版社进行版权合作,不断吸收其他社优秀的学术资源补充到文库中来,让《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学术知识服务平台的品牌化,规模化,体系化的优势不断扩大。
社会效益
2020年1月-4月,为了应对疫情,《中国社会科学文库》配合新闻出版总署倡议,免费向社会开放访问权限,并制作了抗疫专题,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政专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访问量也有明显提升。
自2018年3月上线至今,已经有700家国内用户(含港、澳、台),16家海外用户开通试用和体验我们的文库线上产品, 其中60多家机构采购。截止2020年12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的内容阅读人次已经超过200万,PV超过一千万,日均活跃用户近2万人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秉持“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的理念,坚持习近平517讲话精神,坚持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3个话语体系建设做贡献的精神,通过《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等知识服务平台,对外讲好中国历史,传播好中国文化,对内为国家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做好知识服务支撑和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