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和听力损伤问题也日益严重。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科学使用电子设备,才能保护听力健康。

常见耳机优缺点对比

耳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使用场景、佩戴舒适度和听力保护需求。以下是三类常见耳机的优缺点对比:

塞入式耳机(入耳式)

优点:隔音效果好,体积小巧、便携。

缺点:深入耳道易压迫鼓膜,长时间使用可能引发耳道胀痛;若音量过大,声波直接冲击内耳,损伤风险较高。

耳包式耳机(头戴式)

优点:佩戴时,压力分散在耳廓外围,舒适性较好。

缺点:体积较大,携带不便;夏季佩戴会感觉闷热。

挂耳式耳机(骨传导或气传导)

优点:不堵塞耳道,佩戴时仍能感知环境中的声音,适合户外运动时佩戴。

缺点:音质通常较弱,漏音问题明显;骨传导耳机可能因振动引发不适。

综上建议:

日常通勤者可选择降噪耳包式耳机。

运动时优选挂耳式耳机。

建议短时间使用塞入式耳机。

戴骨传导耳机并非“零损伤”

骨传导耳机通过振动颅骨直接传递声波至内耳,绕过了外耳道和鼓膜。其工作原理类似于音乐家贝多芬咬住木棍感知钢琴振动——声波经骨骼传导,刺激耳蜗内的淋巴液产生信号,最终被听觉神经接收。

骨传导耳机的优势是开放双耳,避免长时间堵塞耳道引发感染;适合耳道狭窄、鼓膜受损的特殊人群。但是戴骨传导耳机并非“零损伤”,骨传导耳机需通过振动传递能量,若音量过大,可能因机械振动损伤耳蜗毛细胞;且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者可能不自觉调高音量,导致声波能量过载。

保护听力从两方面入手

保护听力需从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做好定期日常监测两方面入手。

一、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1.遵循“60—60—60”原则

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之后至少休息10分钟;当外界噪声大于60分贝时不要佩戴耳机或佩戴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

2.避免“报复性使用”

研究表明,许多人在工作学习后通过长时间听音乐释放压力,这种“补偿心理”容易导致音量失控。建议改用运动、冥想等方式放松。

3.注意耳部卫生

定期清洁耳机耳塞,避免细菌滋生。佩戴入耳式耳机前可涂抹少量凡士林减少摩擦刺激。

二、定期进行听力自测

定期进行听力自测。若出现耳鸣、耳闷胀感,应及时就医检查。

(转自:健康北京)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